本日課程:參加一日的國際研討會。
研討會共分上下午兩部份,上午是三位不同領域藝術家的經驗分享,下午則是偏向室設與教育方面,由國內外共兩位建築方面的大學教授做演講。
※
綠色藝術──Bruce Voyce綠色藝術,指藝術與環境的結合,也就是人類與自然的關係。
他所做的生態雕塑是活雕塑,植物與不鏽鋼(加拿大65%為回收物)的結合。
不鏽鋼所搭建而成的骨架裡有泥土,並邀請當地居民一起將植物種上去。
如此的公眾活動目的在於宣揚自然生活與共同認同感,成為環境的一部分、並一同為環境盡一份心力。
這些活雕塑在春天時會被分解開來種植後再組裝,這些藝術品屬於長久性,對環境無毒、無衝擊,對於維護與處理不會有過度的浪費,而且不只是”重新”再使用。
互動藝術──Robret Turriff互動藝術的最高原則,就是要好玩要有趣!如此才能吸引觀賞者動手接觸。
讓觀看者能參與其中,並且允許各種型態的呈現與探討方式。
一定要有人觀看並且對其有所動作,附有物理性作用。
Robret Turriff也介紹了一些他的作品:
酒吧與藝廊的結合→到藝廊參觀猶如在酒吧輕鬆愉快,如此能吸引到各個不同族群前去表演狂歡。
路邊的大型垃圾筒化身為按麻浴缸(真的可以使用喔!)。
慈悲愛心生願機→在苦難之時,人世間不變的就是慈悲與愛心。
搥死蘭花→人類創造的環境在無形中扼殺自然。
某些作品設計帶有自主性,作品(物件)在使用中逐一變化。
Repurpose your Brain! 轉化你的腦袋與想法!
Make things that can transcend its initial purpose.
靈性藝術──Tom Mcknon靈性藝術所提到的”靈性”,在東西兩方的見解有所不同。
西方指的是內在空間,腦子裡的理性思考,而非心理感受。
靈非絕對的善或惡,而是在參與某些事或如何處理的使用。
曾經去過亞馬遜探險的Tom Mcknon,將其土著文化與自身藝術品做結合。
雖然沒有先進的文明,但當地特有的文化給了Tom Mcknon很多啟發。
亞馬遜靈療師→治療者與被治療者靈的關係(女性掌權者)。
放眼所見的生活皆有靈,開採自我性靈與靈性。
依不同人的不同能量(情緒感受),讓設計物有所不同和改變。
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──胡寶林 教授
設計是什麼?→創意的服務業
設計不是純藝術、不是為了替自己立碑。
設計是服務創意,為他人、為大家、為福祉、為地球。
設計產業現況的反思:
80%的作品為20%的人服務?
設計只為設計人品味,不為使用者著想?
這或許是設計在台灣還無法普遍的原因,普通人對”設計品”還是會有距離感。
只要冠上某設計師的稱號,其作品(亦或是商品)價格便會高上好幾成。
相同或類似的東西,設計過的商品不一定比普通的好用,價格也比普通的貴上許多,消費者憑什麼要選擇設計品?
身為設計人,如果只是關起門來抱著自己的作品感嘆”沒有伯樂”的話,那設計品跟美術館裡藝術品又有何不同呢?
設計,始終來自於人性。
是為解決問題而做設計,不單是為了提升其價值。
設計思潮:(以下三者為21世紀的主要議題)
通用設計→無障礙。
永續設計→造型與機能並存。
族群與弱勢平權→兩性與外勞/新住民。
台灣設計教育的出路反思:
核心目標→走出教室、回歸真實、永續關懷、服務創意。
※
經過這次的研討會後,我對自己的第二語言能力感到慚愧,鴨子聽雷的狀態真的很痛苦!
如果能不靠翻譯直接聽演講者的內容,相信收穫會更多,因為很難得能聽到其他國家藝術家的經驗談。
我必須好好的自我檢討一下,外語能力必須再加強。
雖然如此,還是學到了很多經驗與想法!